媽媽做自己  

『媽媽做自己,孩子就能做自己』是親子部落客黃淑文的最新作品,書的封面上著:『當你用成人的眼睛看兒時的自己,會發展你越瞭解自己,就愈瞭解你的小孩』『你兒時希望被對待的方式,正是孩子心中渴望的親子關係』 

『最圓滿的親子關係應是成就孩子的同時,也能成就自己。挖掘孩子的天賦,讓孩子做自己,

長出自己的原貌,父母也藉由養育還原童年,療癒成長的傷痕,修剪生命的枝葉,圓滿人生。』 

 

書中分為卷一、卷二、卷三,

卷一:家的心靈地圖

卷二:愛的方程式─孩子的告白VS媽媽的觀點

卷三:女人,妳的名字不只是母親─媽媽的愛與自我追尋 

以下僅以我特別有感觸的字句跟大家分享,粗體字為作者書內的內容。 

 

卷一

『你愈瞭解自己,就愈瞭解小孩』(P33);『你會發現你對孩子的管教態度,取決於你內在的人格特質。而你內在的性格其實取決於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。當你學習用長大的眼睛看兒時的自己時,你會發現你愈瞭解自己,就愈瞭解自己的小孩。』(P35) 

養育孩子近四年,身為全職媽媽的我幾乎沒看過育兒書,全靠自己摸索,但看了黃淑文的這本『媽媽做自己,孩子就能做自己』,卻有志同道合的感覺,邊看邊點頭,雖然書中還是有大綱提要,但作者溫暖地分享與孩子們的生活趣事,跟坊間市售的教條式教養書大大不同,也讓從不看教養書的我,如沐春風,這本書看了很久,感觸也很深。很久沒寫讀書心得的我,以簡陋的文字,在此介紹給大家。 

從一歲半,到現在快四歲的貓狗嫌年紀,每半年就會經歷一次大爆發,每當女兒的行為很像自己小時候,我先生就會說:『想想妳以前的行為,想想妳希望父母怎麼對妳,妳就怎麼對女兒吧!』(其實也不全然是像我,只是舉我的例子

俗話說『養兒方知父母恩』,看看自己現在的樣子,就是當年父母的樣子,想來自己當年也是如此的『不孝』,現在真是自作自受,也可以理解到父母當年為什麼會說『等妳以後有小孩,妳就知道了!』當年對這句話嗤之以鼻的我,終於也嚐到苦果了。 

兒時,媽媽最要求的就是禮貌。例如吃飯時不可以張開嘴巴發出聲音,看到人要打招呼。我最討厭也最反抗的就是打招呼這項,心裡總是想著:『為什麼要跟陌生人打招呼!為什麼要叫未曾謀面、比我小的人姑姑、阿姨?』 

如果不馬上打招呼,回頭就會被大聲斥責,但是反抗的心也只想擺爛,不想讓媽媽稱心如意。 

現在我的女兒不打招呼的比例也比打招呼高,從小時候,我跟先生都以身作責,看到人都打招呼,接受他人幫助也隨口說謝謝。一開始我想到自己當年的例子(這種事孩子是會記得的),也不想逼她,也不會斥責她,之前有篇文章『不要逼孩子打招呼』,我甚至覺得寫得真是切中我心,想要立刻印下來跟我媽『分享』。 

但是現在孩子快4歲了,碰到熟人也常常不打招呼,推說;『我害羞』,雖說情況是時好時壞,打不打招呼是看她心情,我開始檢討不逼孩子打招呼是不是對的,也能深深體會父母當年『沒面子』的鬱悶心情。 

在我成為母親之後,我選擇了一種親近土地、親近故鄉、在地生根的教養。我希望土地的根鬚不僅牢牢抓住我,也牢牢抓住我的小孩,我希望他們永遠聽得見原野的呼喚和土地的心跳。(P37)

作者寫到一段話,又讓我深刻地在心中用力點頭。『想想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到異地求學,甚至移居國外,當他從國外入境回到故鄉,踏進機場的那一刻,牽引著他回到原生家庭的旅程中,他會想起故鄉的什麼呢?』我希望她想起的是父母親溫暖的擁抱和陪伴,我希望她想起的是父母帶著她到處旅行,到處體驗風土民情,而不是單調的補習生活或沉迷於網路遊戲。 

『將心比心鼓勵孩子,等待孩子的成長』(P40)

『父母愈真實,愈不像高高在上的操控者,就愈能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孩子,拉近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。』

『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總是把『大人』的『大』字(也就是權威)拿掉,回到『人』的本質,把孩子當作一個完整的人去尊重、去對待。』

『如果希望自己在孩子眼裡是個怎樣的媽媽,就必須努力去改變自己。』 

【打破愛的迷失】 

迷失一:養育孩子是犧牲奉獻?(P58)

有智慧的媽媽應該一邊照顧小孩,一邊和孩子一起成長。除了陪著孩子探索學習,也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培養興趣。 

迷失二:我這麼愛你,你就必須聽我的?(P60)

父母選擇用什麼態度聆聽孩子的話語,決定了父母與孩子『心的距離』 

迷失三:孩子的表現是你的成就?

孩子不是我們的面子,也不是我們的獎牌和光環。孩子,是他自己。 

愛,不是用來控制,也不是用來犧牲,而是成全子女走自己的路,幫助孩子找到绽放自己的舞台,父母也學習放手,並安排好自己的人生。 

愛是什麼呢?作家聖修伯里說:『愛,就是我引導你回到自己的一個輕柔的過程。』

父母最掛念的,其實未必是孩子世俗的成就,而是孩子飛向自己的天空後,是否還能在異地惦記著父母?即便有了自己的家庭,是否還能和父母保持親密的聯繫,說一些貼心的話?大部份父母內心最終渴望的,也是只是一輩子和孩子保持親密的連結。 

我常跟先生討論,世界變化太快,大學薪資起薪一年不如一年,等孩子長大,其實不奢望她還有餘力來奉養我們,只要心裡惦記著我們就心滿意足了。父母應該要自己照顧好自己,不讓子女擔心。 

找回對孩子的直覺,教導孩子在遊戲中保護自己 

在這裡我看到一段文字感受很深,有一位爸爸山鶯發表感想:『我常對太太說,不要什麼都說不可以,不行或不准。孩子沒試過,他完全不知道妳在擔心什麼。孩子只會記得,你()是一位『不』先生(小姐)。有時候,皮破血流比嚇唬阻止更具說服力。大人應該拿捏的是,有沒有生命危險。』 

這段文字我認同,但有時候危不危險,要不要放手很難拿捏。 

有次女兒在經過車道前鬆開我的手,我以為她在車道前就會停了(之前耳提面命了千百遍),靜靜地在後頭看她怎麼做。沒想到她頭也不回地衝過去,隨後正好有輛車從她後頭經過,當媽的氣都氣炸了。阻止她怕她下次還是學不乖,不阻止她又擔心她有生命危險。 

在公共場所上廁所,通常會一起上完再出去洗手,先讓女兒洗完,請她在旁邊等待,我後洗,最近她突然趁我洗手不注意時,就想偷跑出去了。想到在華山藝文中心的水溝蓋事件,放手讓她遭遇危險也不對,叫住她讓她學不到教訓,只會挑戰爸媽忍耐的極限,真是兩難,有時候該怎麼做對孩子最好,要憑爸媽對孩子的直覺。 

盡量避免用自己的量尺去衡量別人家的價值觀,或者依賴教養書給的答案。

作者比較鼓勵媽媽聆聽自己的聲音,找到自己對小孩的直覺。 

 

卷二

孩子的發展和媽媽的期望不同怎麼辦?

紀伯侖說:『孩子雖然是透過你才出生,但他們並不屬於你。你可以對孩子付出愛,卻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們身上。你可以提供房子給他們居住,卻不可以禁錮他們的靈魂。』愛,應是允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飛翔,找到自己發光發熱的所在。 

想想我們週遭為什麼有那麼多不快樂的孩子,那是因為他們沒被擺到對的位置。如果媽媽願意花一點時間去了解孩子的興趣,一定會驚訝的發現,孩子找到專長投入他所愛的事,不僅僅開心,而且動力十足。(P150) 

真正的愛,是走進孩子的內心,真確地找到能敲響他們內心的事物,陪孩子做夢,也幫孩子孵夢,讓孩子為自己的夢想而活吧!父母不妨把自己當作弓,讓孩子成為弓上的箭,透過你的支持,盡情的射向遠方,飛向自己的天空。願我們給孩子的愛,都能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,而不是沉重的包袱。 

國小時,看到同學學書法,回家跟爸媽說我也想學。爸爸說:『妳是不是真的有興趣?如果真的有興趣就去學。』之後上完課回家,自己就自動自發地在餐桌上練習。雖然曾經參加比賽,作品也曾沾老師的光在市公所展覽,但是深深影響我的是父母對於學才藝的態度,也深深影響我對小孩學習才藝的態度。 

小時學過芭蕾,女兒就讀的幼兒園課後才藝也有芭蕾,雖然私心很想讓她去學,但默默放在心裡,直到這學期開學,學校發了單子,她自己說:『媽媽~我想學芭蕾。』我請她去跟把拔說,把拔再次問她:『妳是不是真的想學芭蕾?』再次確認後,才送出確認單。 

女兒從一歲半就開始在社區學英文、律動、畫畫和陶土,一開始當然是媽媽決定讓她學什麼,等她學會自己決定後,有興趣的課我們才上,當然上那麼多課不是期望她能有什麼成就,只是為了讓她找出自己的興趣,順向發展。有興趣、學得快樂,我們就讓她去學。一切以孩子本身是否快樂為第一要素。 

日後如果想學更昂貴的才藝,如鋼琴,也希望她是樂在其中,自動自發練習,爾後並不期望她能上音樂班,只希望她以自動自發、對自己負責的態度,去面對未來的挑戰。 

回首自己的童年&青少年生活,我很感激父母原諒年少貪玩的我。國小、國中時期,我一直是個父母、老師眼中的乖寶寶,高中時終於解放了,導致聯考失利,感謝父母辛勞工作,再給我一年的機會,在這一年裡,我常常因心情不好,把母親一大早親手做的便當,在深夜回到家時,原封不動地還給她。 

當時的我只知道沉默地表達抗議,一逞心中的快感,卻沒感受到母親的傷心,母親沒表達出來,直到自己有了孩子,辛苦煮了一桌菜,年幼的孩子卻說她吃不下,只吃了少少幾口,我又氣又直想掉淚,這時才想起了我的母親,也才深刻地反思自己的不對。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,透過養育孩子,常常會看到幼時的自己。也因為生了孩子,更能想到父母,與父母更親近。 

聯考選填志願時,分數可填私立大學的大眾傳播系及國立大學的中文系,當時我的夢想是記者,當我想填大傳系時,父親跟我說了一句話:『妳那麼瘦,不適合扛機器。』(我也很懵懂地以為當記者就是要扛機器,殊不知有攝影記者),加上為了父母,最後還是決定填國立大學。 

有時候想想如果當初選填大眾傳播系,現在的生活是不是會有所不同,是不是曾經努力過了,人生會更無遺憾?這時,我想起我親愛的老公,謝謝老公讓我當了全職媽媽,親自走過全職帶小孩的日子,在育兒生活真的了無遺憾。 

 

卷三

女人,妳的名字不只是母親

─媽媽的愛與自我追尋 

有時,我不免會想著,台灣這塊土地的父母和師長,會不會急著培養出所謂『優秀』的孩子,卻忽略了孩子內在種子有沒有開出屬於自己的花? 

走在自己所愛的路上,人生永遠不會嫌晚。 

沒有什麼不可能的,說不可能的都是自己。媽媽其實可以成為自己心靈的發電機,每天為生活創造一點小驚喜,做一點小改變。日子久了,就能扭轉原本枯燥的生活和心境。 

喚起內心的力量:我渴望什麼?我嚮往什麼? 

卡夫卡說,『人生有兩種選擇:做你自己或是安於現實。後者是一種願望的滿足,因此是怠惰的;前者是一個起點,所以是行動的。』

『母親』只是女人一生的歷程中,其中的一個角色,而不是生命的全部。 

這是當了四年全職媽媽的我,當前最重要的課題,孩子去上學了,自己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,想做些什麼。想考試卻怠惰;想重返職場,卻一直告訴自己年紀大了,不可能。看到上面所言,沒有什麼不可能的,說不可能的都是自己。做自己是一個起點,所以是行動的。如果希望自己在孩子眼裡是個怎樣的媽媽,就必須努力改變自己。為了給女兒一個好榜樣,我要努力改變自己,突破自己,唯有以身作責,為自己的人生負責,才能使接下來的人生更充實。

 

【購買方式】

‧金石堂網路書店

http://www.kingstone.com.tw/book/book_page.asp?kmcode=2015280574040

‧天下網路書店

http://www.cwbook.com.tw/product/ProductAction.shtml?prodId=0000009749

arrow
arrow

    nculyd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